• 您好!欢迎光临奇材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奇材进展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传说中的高性能纳米创可贴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传说中的高性能纳米创可贴
Yue Feng a, Xiang Luo b, Fan W / 2021-09-09     阅读次数:315

 

【文章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创伤、手术和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不必要的出血会造成死亡。一般的止血材料包括多糖,硅酸盐,生物制品和纳米自组装肽。其中,硅酸盐止血剂,包括沸石、高岭土和蒙脱石(MMT),由于其高效、可操作、成本效益和最小的组织反应而受到欢迎。经过动物和临床试验表明,粘土类止血剂优于沸石类止血剂。虽然近年来,新型粘土止血材料的研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作为用于止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的埃洛石纳米管(一种传统的矿物中药),其凝血机制及其实际应用潜力尚未完全阐明。商用粘土止血器仍然存在挑战。

【成果简介】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刘明贤教授团队与药学院何蓉蓉教授团队合作系统研究一种管状纳米粘土埃洛石的止血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HNTs涂覆的促凝血聚酯纤维敷料,制备出可用于体内外高效出血控制的纳米创可贴。该材料符合奇材馆理念,后续开发值得期待!

【图文导图】

1 HNTs及其快速凝固能力的表征。

(a) HNTs粉末的形貌、TEM图像、HNTs管状结构和分子结构示意图。

(b) HNTs与其他无机止血材料相比的凝血时间(n=3)

(c)不同浓度HNTs的凝血时间(n=3)

(d) HNT粉与水或血的接触角。

(e) HNTs的水和血液吸收时间。

(f) HNT表面与水和血的润湿性的代表性照片。

2 HNTs的内在凝血途径激活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a) APTT结果。

(b) HNTs和其他无机止血材料的Zeta电位。

(c) 对照组静息血小板和非聚集血小板以及活化血小板和聚集血小板与HNTs交联的FE-SEM图像。

(d) HNTs、未处理新鲜血液(对照)、胶原蛋白(阳性对照)、替罗非班(逆转)血小板活化(CD41+CD62p+)FCM分析图(n=3)

(e) 相对于FCM分析的血小板活化率统计图(n=3)

3 HNTs-PET的表征。

(a) HNTs-PET制备原理图。

(b-c) FE-SEM图像和POM图像。

(d) TGA 曲线以及作为温度函数的导数权重。

 

4 HNTs-PET的体外止血能力。

(a) 对照组、PETHNTs PET0369分钟(右)时的代表性洗涤液,其反映未凝固红细胞的含量,以及相应的RHAt)(n=3)统计图(左)

(b) 失血量和(c) HNTs-PETPET在血管损伤模型中的止血时间。

5 HNTs-PET对大鼠肝和股动静脉损伤模型的体内止血作用。

(a-d)大鼠肝损伤模型PET()HNTs-PET()CG()的代表性照片。

统计(b)止血时间(c)出血量以及(d)伤口温度。

(e-h)大鼠股动静脉出血模型PET()HNTs-PET()CG()的代表性照片。

(f)止血时间,(g)出血量,(h)不同基团的温度

6 HNTs-PET对大鼠背部皮肤损伤模型的体内止血作用。

(a)老鼠背部两种不同敷料示意图。

(b) 0分钟时伤口上PETHNTs-PET的照片。

(c) PETHNTs-PET3min时出血的比较,以及(d) 3min(e) 2h时伤口的照片。

(f) 继发性出血情况。

(g) 3min失血量直方图。

(h) 2 h最大剥离力统计

7 HNTs-PET的体内外相容性试验。

(a) AO/EB/死细胞染色。

(b)细胞活力测定(n = 4)

(c)血液相容性(d)皮肤刺激研究。

【奇材馆点评】

      综上所述,作者发现HNTs作为一种新型的粘土止血材料,通过多种依赖途径显著改善止血效果。HNTs的多触发凝血可以避免因放热反应释放热量而引起的伤口烧伤。通过浸渍法制备HNTs-PET敷料能显著控制动物模型的大量出血和皮肤出血。此外,HNT涂层纤维表面阻碍凝块与敷料纤维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从而避免伤口粘连。HNT涂层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溶血率,无皮肤刺激。这项工作从多个角度为HNT与血液之间的物理和生物相互作用提供深刻的见解。对止血材料领域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

【论文信息】

Systematic studies on blood coagulation mechanisms of halloysite

nanotubes-coated PET dressing as superior topical hemostatic agent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273

Pub Date 2021.08.26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1.132049

Yue Feng a, Xiang Luo b, Fan Wu a, Hongzhong Liu a, Enyu Liang c, Rong-Rong He b,*, Mingxian Liu a,*

a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b College of Pharmac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c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转载本文请联系奇材馆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奇材馆奇材进展。 

 

链接:www.wowmaterials.com/article.php

 

返回顶部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客服中心